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快!快帶爸媽與阿公、阿嬤看歌仔戲!

快!快帶爸媽與阿公、阿看歌仔戲!

河洛歌子戲團顧問 蔡百銓

四月七日臨時替代黃育旗先生,隨著河洛歌子戲團搭乘遊覽車,前往嘉義縣竹崎鄉山頂尾溜,觀賞他們演出《菜刀、柴刀、剃頭刀》。我在手提袋裡放著一禎先母遺照,希望她也能前來捧場。這是我與歌仔戲續緣。上一次是1996年獲得陳德利先生贈票,帶著先母觀賞河洛演出的《欽差大人》。再上一次,就得回溯到四、五十年前,先母帶著我在她娘家彰化縣福興鄉,趕場觀賞野台戲。我還記得小學時,先母節衣縮食,帶著我從台中市南區走了將近一小時路,前往樂舞台觀賞內台戲。

而這中間空白的四、五十年正是中國國民黨雷厲推動「反台灣、去台灣化」的黨國教育時期。他們教導我們瞧不起自己,更歧視「受過日本奴化教育」的父母與祖父母與其一切。去年底我完成拙著《芭蕾舞魅影》〔註一〕,如今回顧歌仔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歌仔戲是從台灣泥土中迸出來的劇種。很難想像先祖在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竟能在短短一百年間發展出這麼高雅的表演藝術。歌仔戲歷經日本「皇民化運動」摧殘,與日本警察玩抓迷藏遊戲。也飽受國民黨「中國化運動」打壓,餐風飲露。歌仔戲是台灣魂,陪伴著台灣人度過艱辛歲月。歌仔戲是壓不扁的玫瑰,永遠洋溢著蓬勃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多彩多姿,令人驚愕不已。歌仔戲大致可以分類如下:
(一)以古裝戲探討當前社會議題。例如河洛《菜刀、柴刀、剃頭刀》探討人類社會永遠存在的婆媳如何相處議題、一心戲劇團《斷袖》以漢哀帝與董賢戀曲詮釋同志議題。
(二)把外國名著編劇入戲,接軌世界文壇。例如一心戲劇團把德國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與歌德《浮士德》改編入戲。河洛《欽差大人》改編俄國文豪果戈爾同名劇本、《彼岸花》改編莎翁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而以漳泉械鬥為背景。歌仔戲也可以改編日本歌舞伎《仮名手本忠臣蔵》,在天皇御前演出。
(三)宗教題材。例如許亞芬歌仔戲劇坊《阿世王》改編《佛說阿闍世王經》。劉南芳台灣歌仔戲班劇團把舊約聖經故事改編為《逃城》與《百里名醫》、《路得記》。
(四)台灣歷史與傳奇題材。例如河洛《鄭成功》與《東寧王國》、以戴潮春起義為背景的《竹塹林占梅》、以李喬同名小說該編的《台灣我的母親》、尚未演出的《林爽文》。台灣歌仔戲班劇團《郭懷一》。明華園《朱一貴》〔註二〕。許亞芬歌仔戲劇坊《鴨母王》與《廖俠添丁》、台灣奇案土地公拐》等。
(五)兒童歌仔戲短劇,賦予教育意義。例如河洛戲弄傳奇《中山狼》與《白賊七》。大野狼為甚麼離開森林出來吃人?因為人類破壞大自然環境,把牠的家鄉摧毀了。白賊七仗義行俠,可歌可泣。但是違法亂紀,不足為訓。
(六)唐山戲。藝術不分國界,歌仔戲演出不少唐山戲,但是比重將會越來越低。

黃育旗向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鍾元先生推薦我擔任顧問。我不知道濫刁這個頭銜能作甚麼,但是不擔任顧問卻可能懶得提筆。歌仔戲是台灣人創造力與苦難的象徵,是台灣人祖孫的世代共同記憶。只要歌仔戲存在,台灣就不會亡國。即使跌倒,也能很快站起。現在我這個顧問想要懇請讀者,再怎麼忙都得撥冗,帶著父母或祖父母看場歌仔戲。不要像我這樣,到了花甲之年,才帶著先母遺照到戲棚下贖罪。


〔註二〕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林茂賢教授「傳統戲曲另類演出-評明華園戲劇團歌仔戲《鴨母王》」,批評該劇嚴重背離史實,且又與民間傳說相去甚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