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模仿猶太式的教育

模仿猶太式的教育

奈及利亞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退休副教授 郭惠二

教育改革受提倡至今愈來愈廣受爭議。積極倡言改革的一方多為曾至外國留學歸國者;而對教育改革置疑、較不積極參與甚或持反對立場者則多未曾到過國外留學。兩方對立的問題癥結可能在於反對者無法理解提倡者的語言,教育改革可能影響既得利益者的權益,以及和無法滿足父母親對兒女在短時間內成龍成鳳的企望有關。

筆者在此針對最後一個原因提出「模仿猶太式教育」的改進方法,用意在試圖修正現時多數未曾受過外國教育的父母企望兒女能於短時間內(幾年內)功成名就的偏頗觀念。

筆者自三十多年前起即開始注意,並對猶太式的教育方式小有研究:在近代及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科學家、社會經濟學家甚至政治家中猶太人佔了很高的比例,此為一不可否定的事實。觀察每年的諾貝爾獎,若仔細追蹤其得主的出身會發現擁有猶太背景的人竟至少佔了1/5強。雖然猶太民族常自薦為上帝的選民,但以上所提及有優秀成就的猶太人似乎並非所謂聖經中亞伯拉罕的子孫----Shefaradee;而是於第八世紀時引入猶太教作為國教的哈撒耳王國之後裔(Ashkenajea,此和上帝的選民無關)。故以筆者長年觀察所得,猶太人的卓越成就其實應和他們的宗教信仰及所衍生的獨特文化背景有關。

故以筆者之淺見,茲針對猶太式的教育提出以下四點特徵:

1.      猶太人對孩童於學前或12歲前的教育非常成功。針對這點國內已有翻譯書《猶太人的父母》(台北文笙書局出版),請讀者參考。

2.      強調多方面的學習,也就是「通才教育」。它的前身乃封建時期的貴族教育,及訓練統治者的教育方式。猶太人認為:一座山的高度和其底座面積成正比;山的底座面積愈大,高度愈高。底座面積愈大是指知識廣博程度愈大。

相對地,我們的社會較注重「專才教育」,其實專才教育的前身是受統治階級的職業教育。又專又精的人才是企業雇主和獨裁政治家最欣賞,卻也成為現今社會中最受注目的對象。過度提倡專才教育的結果造成國民知識範圍愈來愈狹窄,國民間的知識重疊度愈來愈低,於是國民彼此間粘度(知識重疊度)逐漸降低,终成一盤散沙。提倡又專又精使得國民知識範圍縮小,如同一座山的底座變小了;最後若想出人頭地就得靠惡性補習。

因此目前台灣的教育好像在蓋鐵塔似的,底座面積受限,鐵塔蓋得愈高愈受有限的面積影響。反觀高山(通才教育)不似鐵塔(專才教育)般脆弱易受影響。要使這座山的底面積加大,便有賴於多方面學習以獲取廣博的知識。

3.      猶太人非常注重多語言的學習。

台灣社會的子女,不論家庭環境優劣,幾乎都被送至托兒所學習才藝或在家中請人代為照顧,他們的父母則在外奔波賺錢。彷彿錢賺得愈多愈有面子。但猶太父母,尤其是母親,會將養育子女視為一種天職和特權,而專心投入對自己子女的教育。除將教育擺在第一優先(請見《猶太人的父母》一書)外,還刻意尋找適當環境(有如孟母三遷)使子女順利學習語言,先從母語開始再循序漸進。著名的深層心理學家Sigmund Freud (中譯:浮羅於德,或作佛洛依德) 15歲前便能流利地操八種語言,卽為一有名的例證。多學一種語言對猶太人的價值在於使看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立體化。好比我們從說台語的角度來看台灣問題,和從說北京話的角度會多少有所差異。在此我們且將「文化角度」定義為:自某一語言的發源地作一直線通過地球中心,並和別另一種語言所形成的直線相交所形成的交角。由此我們可見,如能多一種語言能力,就有多一層的文化認識,能和別的文化形成更多面的角度,使得看問題的角度涵蓋四面八方,卽所謂的立體化。理解多元文化背景者看事情能從多文化的角度,其洞察力 (insight) 便愈深刻結實。而能多操一種語言者學習新語言的速度又比少一種語言者快速,更拉大彼此間的差距。

只會講一兩種語言者和多重語言、文化背景者之間的差異如同井底之蛙和翱翔高空的飛鷹之別。先前提到諾貝爾獎的得主,獲獎資格之一是在其領域中最有貢獻者;而以此標準評比,最具貢獻者不外乎開創新的探索領域者。身為開山始祖 (開創新領域的人) 必要條件之一卽眼光廣闊,具有多文化背景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的人當然當仁不讓。

另外,多元文化和廣博知識有相乘作用。具有十種語言能力者學習一項新知識時能透過十種不同方式詮釋,等於新增加了十項智識。因此具多種語言能力和廣博知識者和其他人相較之下,學習新知如虎添翼。不過猶太人更相信更徹底地學習自己母語就能更徹底地學習他國語言。

4.      對宗教信仰異常地虔誠

猶太教的教規繁多,其中一條為安息日(相當於基督教中的禮拜日)除唸聖經及默禱外,不許作其他的事情。故信奉猶太教者每週能得到一天讓頭腦完全休息的機會,因而除去了精神疲勞的問題,能有效率並持續地使用自己的頭腦,活到老學到老。反觀我們台灣的年輕人自小籠罩在充斥惡性補習的環境,長期的壓力造成精神過度疲勞。許多學子歷經大學聯考後完全放鬆,失去繼續學習,自我充實的意願,使得大學四年成了名副其實的由你玩四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盼望對教育改革持各種看法的多方人士皆能透過筆者提出的幾點論述能將他人的文化引為借鏡,從中找到值得我們學習、仿效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