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文化建設:往下深入紮根,往上開花結果

文化建設:往下深入紮根,往上開花結果

河洛歌子戲團顧問 蔡百銓

李永豐先生(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不久前感慨,台灣「除了台北市,其他縣市都像文化沙漠」。他說:「有些雲林台西的孩子,五年內只看過兩場藝術表演。政府空喊文化立國,拿不出實際作為。為政者應該多思考能為孩子做什麼。」 (自由時報2013/10/28文化立國?李永豐批很多縣市像沙漠)

「文化立國」其實只是自詡為「文化總統」的候選人騙選票的口號罷了。總統日理萬機,哪有餘暇思考甚麼文化立國。而文化部除了延續過去走路政府陳規,酬庸選舉樁腳、喊口號、放煙火、擺地攤之外,究竟還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反而有些地方政府與民間志工(包括紙風車劇團本身)卻把文化工作深入紮根,綻放異彩。幸虧台灣還設有一些藝術大學與文史工作者努力奮鬥。

談及民間活力,不能不恭維愛樂電台(大台北地區FM99.7,新竹FM90.7)。它每天24小時介紹古典音樂。茲籲請文化部全額資助,使其廣播網涵蓋全台灣,讓全國愛樂者都有機會接受它們的免費音樂教育。這是藝術紮根最有效的現成資產之一。

文化摧殘:剷除前朝文化與本土文化

台灣中央官員談論文化建設本來就是個笑話,台灣歷代政府都是以文化摧殘為能事。剷除前朝文化,剷除本土文化。這是台灣歷史恆常的黑色主題。每個朝代都如此,也不必特別責怪國民黨。幾百年來,台灣大致是一塊文化沙漠。文化建設交白卷還可容忍,不要摧殘文化、不要焚琴煮鶴就已經功德無量了。

三十多年前李敖寫了《傳統下的獨白》,自稱是文化沙漠裡的ㄧ株毒草。問題是為什麼國府來到台灣,台灣卻變成文化沙漠?難道日本統治五十年沒留下文化遺產?有的。但是國府把它摧殘掉了,自己卻搞了一些與台灣幾乎無關的建設,例如推廣台灣人聽來有如鴨子聽雷的平劇。這再加上長期戒嚴與偏重經濟發展,當然建設不出甚麼文化名堂。如今李敖這株「毒草」即將枯萎。而大學開了160多所,社會讀書風氣並未提高,反而國家競爭力節節衰退,文化沙漠依然如故。幸虧都會區與某些特殊地點出現一小群藝文人士,讓文化沙漠裡還能依稀點綴著一些小綠洲。這些藝文人士也像在夕陽下沙漠裡的駱駝一樣,任重道遠。

當前文化建設為誰而建設?為何而建設?為領導中國而建設?為兩岸終極統一而鋪路而建設?馬總統常說台灣要成為中華文化的領頭羊、領航者?然而台灣憑甚麼領導中國?台灣有這種能耐與必要嗎?現在姑且擱置這些根本問題不論,先談如何建設。十二字箴言:往下深入紮根,往上開花結果!沒有根基,豈非妄想在沙灘上建築大樓。在談到正題之前,不妨先對台灣文化發展做個回顧。

斷層、失序:台灣文化發展的黑色主題

四百年來,台灣改朝換代六、七次。新朝鏟除前朝文化,造成文化沙漠,然後在沙漠裡移植自己的花草。歷史不斷重演,青黃不接的空窗期一再出現。這在台灣文化發展史上不斷造成「斷層、失序」的現象,無從累積寶貴資產。歷史一再重演,不斷翻轉的石頭無法產生青笞。台灣缺乏文化傳承,在沙漠裡如何建設文化?何況下個新政權一來,豈不再剷除我們目前的努力成果 (例如初生的民主政治)?看看香港在改朝換代後,究竟還能保存多少固有文化?

諷刺的是,台灣數百年來唯一維持不墜的文化乃是民俗宗教信仰,千百年前唐山農業封建社會的產物。這對於台灣究竟是利還是弊?

台灣人活在當下,過去已被切斷(民俗宗教信仰除外),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林懷民先生感嘆:「我們是一個沒有過去的島嶼。新的政權永遠推翻前個政權的東西。有些歷史要面對,不管喜不喜歡。嚴長壽先生也說:「台灣過往不同的政權往往採取斬草除根方式,移植自己的文化傾向,全盤抹殺之前好不容易累積的文化。日本人來時,原住民和漢人都開始學日文。大陸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要打掉日本神社,不准說台語、日語。漢人消滅原住民文化,日本人抹殺台灣漢文化,大中國思想壓抑了台灣本土文化。」

文化建設,苦中作樂。挽起袖子播種,不必自艾自憐。好好耕耘,台灣何處不能綻放藝術奇葩?連彰化縣都可以推展小提琴運動,激發民眾熱情,其他縣市也能。
小提大奏:彰化弦樂聯盟傳奇

不怕文化沙漠,不怕經費不充裕,只怕缺乏有心的播種者

小提琴演奏在偏遠地區是不可思議之事,但是在彰化縣卻逐漸形成風氣,蔚為風靡全縣的群眾運動。彰化縣出現一位匿名的留美音樂博士,放棄擔任音樂系教授的機會,回到故鄉的中學教書。千里馬遇到伯樂。2004年他說服縣長推行小提琴教學計劃,在彰化縣國中、國小成立「彰化縣音樂教育發展聯盟」,後來小提琴獨立為「弦樂聯盟」(YouTube觀賞:小提大奏聯盟簡介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O8GP2gLvg)

如今彰化縣縣民以小提琴演奏自豪,這是他們一齊努力打拼的成果與榮耀。小提琴在台灣屬於貴族藝術,窮孩子不要做夢。小提琴學費是以每小時幾千元計算的, 但是彰化縣政府卻打亂行情,把小提琴平民化,開發學童音樂潛力。它在中小學推廣小提琴教學:借給學生一把小提琴,每個月只收租金與學費總共1000元,一年後小提琴就送給你。在其他縣市,窮孩子即使考上學校音樂班也讀不起。例如草屯國中音樂班學生必須個別拜師學琴,每人每學期需付兩萬八千元,一年五萬六千元(聯合報2013/11/5「原民生有音樂夢 師貸款700萬相助」)

2011年彰化縣舉辦4645名國中小學生的「小提大奏」,合奏「歡樂全運」,榮登世界珍式記錄(YouTube觀賞: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C6y3AcL2M) 彰化縣持之以恆,二十年後我們將在縣內發現「弦樂飄飄處處聞」,就像歐美先進國家的城市一樣。彰化市不想成為台灣的音樂之都,可能嗎?

如果台灣每個縣市都能師法彰化「小提大奏」,選擇一項重點藝術全力投入,那麼二十年後台灣不想成為藝術王國也難。重點藝術可以因才、因地、因財制宜,選擇繪畫、吉他、手風琴、口琴、電腦畫圖、漫畫、鋼琴、舞蹈等項目。或者全台灣也可以共同推動小提琴教育,奉小提琴為新國樂。

培養觀眾與聽眾

就像台灣的體育教育旨在培養明星,不是全民運動,台灣的藝術教育也似乎旨在培養少數藝術菁英。其實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培育更多具有基本藝術涵養的學生與廣大民眾,才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之道。學生與民眾中的佼佼者繼續深造,成為傑出演奏者、舞者、畫家,而不想再深造者則當個業餘的普通聽眾與觀眾。如此,藝術家舉辦表演會或開畫展時,才會有更多民眾捧場,否則曲高和寡,演奏者演奏給誰聽、舞者跳給誰看、畫家畫給誰觀賞?藝術家門票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喝西北風,平時兼充派遣工,如何維持專業水平?而民眾停留在「外行人看熱鬧」層次,政府文化部門只好推出迎合大眾口味的鬧劇雜耍,因果相襲。文化建設如果不痛下決心,往下深入紮根,永遠只能放煙火、擺地攤、玩雜耍了。而最能代表台灣本土文化的表演藝術莫過於歌子戲與布袋戲,最需要加強台灣題材與政府大力扶植。

文化建設必須帶動民眾熱情,推廣為群眾運動,否則不克為功。以彰化縣推廣小提琴為例說明。彰化縣現在約有5000個國中、小學生會拉小提琴,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樂理。而彰化縣縣民耳濡目染,不論他們喜歡或無感或不喜歡,小提琴會逐漸變成他們日常生活裡無法切割的一部分。不難預見,這些「小提大奏」的學生必有不少人選擇音樂系就讀,甚至出國深造。二十年後,在彰化縣舉辦小提琴演奏會,自然會有廣大基本門票來源,主辦單位不必擔憂門可羅雀。彰化縣不標榜文化立縣、音樂立縣,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在學校裡,與同學及老師一齊學習小提琴。而在其他縣市,只有富孩子才有機會到昂貴的才藝班學習小提琴。有些富孩子還是哭喪著臉被迫去上課的,拉小提琴反而變成他們生活裡的噩夢。

以數位科技填補城鄉差距

前述李永豐先生提到有些雲林台西的孩子,五年內只看過兩場藝術表演。其實這不是問題癥結所在。沒錢或是沒機會觀賞真人表演沒有多大關係。只要花點小錢,孩子照樣可以藉著光碟片或YouTube,觀賞世界第一流的藝術作品。問題只在於有沒有大人引導。

城鄉差距一直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死角。其實城鄉差距不是大問題,數位差距與有沒有人指導才是問題所在。現代科技發展神速,充實數位設備,可以大為填補城鄉差距。舉例言之,雲林縣台西鄉的孩子如想觀賞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表演的《睡美人》,只要上網YouTube即可觀賞 (The Sleeping Beauty Kirov Ballet 198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4HjwuuEs)台北市正在展覽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的作品,台西鄉孩子也可以在電腦上找到莫內的圖畫 (Beethoven-Claude Monet Painting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xgGmJ2tJi0)
唯一的問題是有沒有大人引導他們。台北市的孩子也不見得每人都有金錢觀賞藝術表演與畫展,沒人指導也同樣看不懂。大人如果對於藝術興趣缺缺,如何啟發孩子的藝術興趣?而藝術欣賞是可以自修的,大人可以自我培養興趣。

芭蕾舞魅影

我就以自己推廣芭蕾舞欣賞為例,做個現身說法。我不進入兩廳院,幾乎只看河洛歌子戲。我幾乎只靠著一部破電腦,研究芭蕾舞五百年歷史發展。芭蕾舞在台灣也屬於貴族藝術,我卻想要打開風氣,把欣賞芭蕾舞逐漸推廣為平民嗜好。

我的努力可以提供有心人參考。2007年我編寫一份「芭蕾舞賞析」簡陋講義,意外獲得學校答應開課。我上網搜尋資料,不斷補充修潤講義。我只能買到幾片光碟片,但是卻可從YouTube觀賞看不完的芭蕾舞劇。2012年遇到貴人資助出版這本《芭蕾舞魅影:附日本古典戲劇淺探》,並把全書掛在「柯蔡世界宗親總會」網站上 (http://www.ktw01.org/news_contentx.php?cid=1&eid=171)。讀者透過這本書解說與導覽,可以坐在電腦前藉著超聯結,上YouTube網站觀賞各國芭蕾舞團表演。

文化紮根,激發民眾熱情

文化建設必須激起民眾熱情,搞成像小提琴風靡彰化縣那樣的群眾運動。光靠幾個中央官員耍嘴皮,假仙假怪,無濟於事。龍應台部長最關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勝於台灣文化建設。她就任伊始高談「玩泥巴」。如果「泥巴」暗喻台灣本土文化,不知道她玩出了甚麼把戲。最近「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在愛樂電台不斷介紹崑曲。與其憑空介紹與企圖推廣崑曲,不如好好充實歌子戲。歌子戲是百餘年前從台灣土壤蹦出來的表演藝術,擁有廣大熱情群眾支持與堅韌生命力。歌子戲是壓不扁的玫瑰,生生不息,不斷茁壯。


文化建設往下深入紮根,才能往上開花結果。但是向國民黨高層高談「文化紮根」是沒用的。他們的首都在南京,他們的根在中國,他們的心不在台灣。他們在台灣是沒有根的浮萍,隨波逐流。而文化建設最需要不求名利的白癡。「紙風車兒童劇團」在全台灣319個鄉鎮巡迴公演,他們與前述彰化那位留美音樂博士一樣,都像挑戰風車成功的唐吉訶德。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bear the unbearable sorrow。他們在沙漠中播種,竟能激發群眾熱情,激起無數漣漪,令人對於台灣文化建設深具信心。而李登輝學校舉辦「台灣的音樂、台灣的美術」講習班,也意外座無虛席。文化建設需要更多這類任重道遠的駱駝、唐吉訶德。最後,仍是一句老生常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