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國寶級阿嬤唱南管丑角歌仔戲憶兒時

國寶級阿嬤唱南管丑角歌仔戲憶兒時

陳順勝醫師

國寶級阿嬤今天來我教學門診,看完病,教我以南管唱歌仔戲。她說歌仔戲表演七字仔與都馬調太通俗,以南管唱歌仔戲是相當高難度,很多人都希望她唱或教他們。我小時候在林邊鄉下,晚上最喜歡到街上南管的業餘業團聽南管演奏,也略知一二。

阿嬤問說要唱那一齣戲,我說不要悲哀哭調,要有喜感的。她就說她就以南管唱丑角的戲。阿嬤不識字,加上已開始重聽,唱完我逐字幫她寫詞如下:

「手拿素白傘,待我面前去問伊,伊要知原州小娘子,伊心裡未注意,原來攏是風吹(風鈴),風吹吹得響叮噹,叮噹過五更,掀開紅落帳,床空,枕也空,雙手摸無人,難怪我得相思病很重,難怪!流浪仙,流浪仙,只得深山當憇淘仙,吹簫彈琴,拍手掌(合音),對日相逢,擄取金雞,叮叮噹噹,流浪仙!叮叮噹噹,流浪仙!(接著模仿彈琴打鼓聲音)」

阿嬤說台灣傳統戲曲主要分為地方大戲與偶戲兩大類。地方大戲包括南管戲、北管戲、歌仔戲與客家戲;偶戲則包括皮影戲、傀儡戲與 布袋戲。

現今台灣多以演奏南管音樂的子弟團為主,其樂器分為上四管(即琵琶、洞簫、三 絃、二絃)及下四管(響盞、四塊、叫鑼、雙鐘)。

台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梨園戲,梨園戲的角色原分為:生、旦、淨、末、丑、貼、外,又稱為七子班,梨園戲的基本曲調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

樂隊的樂器分為絃樂.管樂與打擊樂三部分:絃樂以琵琶為主,還有三絃.二絃等;管樂以洞簫為主,還有品簫、小嗩吶等;打擊樂以掌鼓為主,還有小鑼、拍鼓、口向盞、雙音、鐃鈸等。

阿嬤說她的南管歌仔戲是在雲林縣元長鄉學的,元長有南北管子弟團,已把南管加入西方樂器加以現代化。

小時候阿嬤是在我隔壁村莊的人,一出生就在戱班,後來爸媽走了,她留在戲班成長。

小時候家鄉有一間林邊戱院,輪演歌仔戲與電影。新的戱班來一卡車載著全體演員連同他們的家當,遊街吟唱廣播,我們小孩會跟在車後遊街。

然後會轟動整個村莊好幾個禮拜,演壞人的上街會被鄉下人丟石頭,罵說「您哪卡差不多咧!」後面再加一句「幹」!

下課後到戱院看「戱尾」,即最後510分鐘戲院會打開所有的門,方便散埸,也讓外面的人觀賞。如果真的好戱,假日會站在入埸外,央求疼小孩的「阿伯仔」夾帶我們免票的小孩進埸。


但阿嬤大我三歲而已,60年前那時後阿嬤應該還沒上戲!一整天阿嬤的南管吟唱迴旋在我腦海裡,回想的是兒時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