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高雄的鳳山縣新舊雙城巡禮

高雄的鳳山縣新舊雙城巡禮

陳順勝 醫師

昨日台杏文教基金會在西子灣灘會館開完會後,近午前往左營探訪左營舊城與東門。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位於左營區。由於清代左營地區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城,原先為土城。

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統治台灣,在左營興隆莊設鳳山縣城,乾隆51(1786)發生林爽文事件,南部莊大田響應,攻破鳳山縣城,官民死傷甚多。現今看到的舊城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土城改建,道光6年(1826年)完工。

由於後來林爽文事件時,於南部呼應起事的莊大田勢力攻破鳳山縣城(土城),之後官署等遂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區)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因此相對於「新城」,左營舊城就被稱為「舊城」。

左營舊城在臺灣的築城歷史中,具有許多特殊之處。鳳山縣舊城東門,名為鳳儀門,現為國定古蹟。位於高雄市東門路與城峰路交叉口,永清國小後方。門前東門路昔日為通往埤頭街(今鳳山區)要道。

東門的城牆保持較具規模,城門兩側仍留有城垣數百公尺,其上馬道皆鋪以紅磚。留有踏道入口,且踏道入口之門型建物仍在。城外的護城河尚保持完整,護城河上有橋跨過。但其歇山重脊式之城樓已不存在,僅剩城樓基座。而近期進行的護城河的景觀美化工程已經完工。

早些年由於東門為海軍龜山要塞廢品庫,故被畫為禁區,以致東門乏人維護,城上藤葛蔓生。近年軍營退後十餘公尺,東門才被重新發現,經整修後始成今貌。東門城門座面寬16.9公尺,深8.3公尺,城門外緣設有女牆(城垣上的小矮牆),女牆下方施有彩繪。城垣上有九個雉堞(女牆上用磚砌的凹凸狀短牆),而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形,雉堞中間皆闢箭孔,是城上士兵用來窺敵之處。斗拱與門軸洞、門閂洞是以花崗石條砌成。

門洞上方之外門額題為「鳳儀門」;內門額則題「東門」,上款「道光乙酉年陽月興工,丙戌年荔月竣事」,下款「督造總理陳琨,勸捐總理劉伊仲」。

壁體由咾咕石砌成,每塊多座六角形,有若蜂巢,固合力非常強,可避免地震時產生的橫向移動。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現為國定古蹟。

2011年,位於左營中正路及左營大路中之三角公園內的城牆遺跡與西自助新村內的西門段城牆遺構被當時的行政院文建會(後改為文化部)指定,納入國定古蹟範圍。 20143月,西自助新村拆除過程中發現西門城門座以及城牆遺跡,並於20145月提報至文化部,請其審議指定為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範圍。

至於新城,乾隆53(1788) 林爽文事平後,官民協議在鳳山下陂頭街建新鳳山城,設置6座城門,同時在城門上建城樓及砲台,隨著歲月的流失,城門僅存東便門,砲台也僅存訓風、澄瀾、平成等3座砲台,雖然同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但損毀日益嚴重。請參考我寫過的「埤頭曹公圳護城河澄瀾砲台與鳳儀書院」:https://www.facebook.com/neuron.chen/media_set…

澄瀾砲台位於位在鳳山市復興街、立志街口,也就是鳳山國小操場左方角落。鳳山國小後門角落,屬縣城西南隅,呈不規則八角形,牆體為二糯八糊、黑糖汁、蚵仔殼灰等合而為一的三合土疊砌而成,花崗石匾額曰「澄瀾」。

澄瀾砲台外側一段約8台尺高卵石混合疊砌的短牆,為光緒18年重修城牆殘存的一角。

鳳山的護城河,是曹公圳舊圳於縣城的一部份。護城河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的護城河又稱為內濠溝,環繞鳳山縣城外圍,現僅存火車站到澄瀾砲台段,及訓風砲台接鳳山溪的一小段。

清代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即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康熙49(1710)由知縣宋永清興建,屬義學性質。雍正4(1726),知縣蕭震遷移至城內重建,始成書院規模。

乾隆林爽文事件攻毀舊城,屏山書院也毀於一旦。新城取代舊城而為政經和文教中心。鳳儀書院即為文教中心的具體象徵,是另一在鳳山被遺忘的國家三級古蹟。嘉慶19(1814)吳性誠攝理鳳山知縣,向地方士紳倡建書院。由地方官員與紳民共同籌措資金,並由張廷欽負責整體的興建工程。書院落成時,奮社將歷年累積資產約四千餘元,捐充書院的膏火。光緒17(1891)曾由舉人盧德祥重修。

19851113日指定為三級古蹟,文化局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2009年年發包整修,已於2013年完工,現正進行再利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