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六)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六)

蔡丁貴教授

2、武裝革命 vs. 非暴力抗爭

即使近年來,台灣民族自我解放運動都是以非暴力抗爭的革命方式,讓民主有了重大的進展,但是仍然有少數團體停留在早期武裝革命路線的思維,不理解非暴力抗爭的軟性力量就是永遠處在劣勢的反對運動最足以倚靠的強大力量。嚴守非暴力抗爭的紀律,才是爭取更多社會支持的本錢。任何以暴制暴的報復或仇恨心理,都是反應抵抗運動追求公平正義的理念準備不足、對非暴力抗爭的知識不具信心的現象,而不是動則質疑非暴力行動者因為恐懼而造成的勇氣不足。非暴力抗爭的最基本原則就是不會故意設計傷害任何第三者的行動,包括在第一現場的警察。

非暴力抗爭在現場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克制參與者的情緒以維持非暴力的紀律,特別是面對敵對陣營的暴力激化。運動的領導者必須要自我要求提升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

非暴力抗爭不一定是激烈的抗爭行動,只要具有反抗殖民體制意識的行動,都是很有意義的抗爭行動。例如,台獨機車擋泥板的推廣行動,目的就是在克服個人內心對台獨認同但卻不敢公開表態的恐懼。在國際體育賽事的場合,集結民眾入場,一方面為台灣隊加油打氣,另一方面掛起「台灣是台灣」及「Taiwan is not Chinese Taipei」,就是要向國際媒體及國內的觀眾宣傳真實的台灣歷史事實,而不要因為長期生活在殖民體制而對流亡政府為了維持統治所故意設計的錯誤觀念感到麻痺不仁。這些活動雖然目前參與的民眾還不是很多,但這些都是非暴力行動很好的創意,假以時日,宣傳的效果一定會有很好的擴散。

文獻裡面至少有192種政治性、經濟性及社會性的行動方法。但是壓迫體制的統治集團隨著社會及時代的進展會進化得更有技巧性。自我解放運動必須發揮更多的創意與智慧,設計更能突破困境的非暴力行動方法。

3、選舉路線 vs. 街頭路線

過去有一段長時間,整個運動陷入「雞兔同籠」的激辯,其實就是延續體制內(within the system)與體制外(outside the system)的路線辯論,也就是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的辯論。很遺憾的是運動的發展並沒有達到原來的預計設想,只有分進而沒有合擊。原本林山田教授提倡的「剪刀理論」也因為缺乏整體戰略規劃的樞紐而無法施力。

在非暴力抗爭紀律的原則下,任何方法可以壓縮統治者的權力都是好的方法。雖然選舉是體制內搶奪個人政治職位與利益最好的管道,許多運動者時常以這個理由拒絕參與選舉活動,讓反對運動理念的宣傳與組織都無法擴大發展,甚至被統治者分化路線而士氣瓦解。相反地,可以說選舉投票就是最安全的非暴力抗爭方法。在可以秘密投票的保護下,集中用選票就可以將外來政權的權力收取回來。街頭的非暴力抗爭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及縮減統治者的濫用權力。比起街頭抗爭的辛苦及需要付出龐大的法律懲罰代價,投票選舉就可以淘汰獨裁政權的候選人實在是太划算了。

一般來說這是對體制外行動的錯誤理解造成的。台灣民族自我解放運動本身就是要超越既有流亡政府殖民體制的運動(超體制,beyond the system)。不論是自由選擇或是被強迫,任何人都無法自外於這個體制而生活。簡單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採取既有體制法律容許範圍內的抗爭行動,就是體制內的抗爭行動;在違反既有體制的法律,仍然選擇接受可能的司法懲處而採取抗爭行動,這就是體制外的抗爭行動,例如,台南市拆除湯德章紀念公園中央的孫文銅像,在自我解放運動上的意義就是要揭發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欺騙性,因為台灣既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怎麼孫文會是台灣的國父,而且還鳩佔鵲巢的擺放在公園的中央。事前就了解如果銅像真的掉下來,一定會被統治者以司法追殺懲處,但還是去做了。這就是體制外的抗爭行動。

體制外的抗爭路線不是把自己放在體制之外的無所作為。體制外的抗爭行動也不是就等於武裝的暴力抗爭行動。暴力行動本身就是容易傷害無辜第三者的不好行動,暴力行動也不見得就都是對壓迫體制的抗爭,有時候,反而是統治者故意設計來藉口殲滅反抗運動的手法。

4、公務人力資源 vs. 非政府組織志工

吉恩夏普提到政府體制權力支撐的第2項是公務人員資源,在台灣這包括軍公教及司法人員。長期以來,流亡政府以各種優惠福利措施,照顧這批人,使他們成為選舉的投票機器。這些人員以前大多數都是隨著流亡政府逃亡來台灣的,隨著長年累月的社會變化,老世代的凋零,新世代的認同台灣日益明顯,這些投票的鋼鐵部隊已經慢慢銹蝕了。反對運動不能夠再以籠統的刻板印象將公務人力人員視同為統治集團的禁臠,對於軍公教等公務人員工作環境與條件的受到剝削,也必須從人權的立場為他們發聲,例如,可以支持警察組織工會。對於各項優惠福利措施應該從終結不公不義的法規命令為主,因為這不是他們個人的決定,即使單獨個人放棄,缺乏整體非暴力抗爭的不合作與不服從的反抗,也一時改變不了這種扭曲的行政措施。

相對於公務人力資源,非政府組織的人力資源在反抗運動中,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組織關心各項社會議題,雖然不是以政治議題作為關注的核心,但基本上這些志工的人力資源是公務人力資源之外最有行動力的人力資源。公務人員大多時候是基於體制的服從性,志工人力資源則大多數具有主動積極的特性。只不過,在台灣非政府組織大多可以排除與政治的關聯性,逃避式的認為這樣可以從體制得到更多的物資資源。

如何讓公務人力資源及非政府組織人力資源可以理解,台灣大多數的環保、社會、文化等等議題的背後,幾乎都脫離不了流亡政府殖民體制想要永久控制人民的企圖,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以反對核四場的興建,經過20-30年的抗爭行動還是沒有完全的成功。妄想不沾染政治就可以得到殖民體制統治集團的青睞的眼光,實在是痴人說夢。

5、科學技術的掌握

2013年洪仲丘在軍中受虐死亡引起的30萬白色力量集結,到20143月的太陽花學運50萬人的集結,可以看出來媒體的推波助瀾效果,及網路與手機普及化對於非暴力抗爭成功的人數關鍵因素,有很大的動員效果。email及臉書等各種現代的網路通訊工具讓統治者無法封鎖資訊及壟斷通訊,很明顯的看出掌握科學技術對體制支撐力量的重要性。在抗爭的現場,時常發生電話訊號斷訊的問題,有需要掌握解決這個困擾問題的技術,對於反抗運動的成功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流亡政府在台灣的殖民體制之所以能夠苟延殘喘這麼久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獨裁政權對侵略台灣的虎視眈眈。在台商敵我不分之下,中國的經濟才有如今的發展,可以說是台商是拿錢去請敵人製造飛彈來威脅台灣。要解除中國各種對台灣的威脅,最關鍵的就是台灣自己可以掌握的各種科學技術,這是密切關係台灣經濟命脈的基礎,也可以提升台灣民族自我解放運動的自信心。對於為了個人私利甚至為了迎合中國的野心,而將台灣領先的科學技術私相授受給中國共產黨相關機關產業,都是通敵助敵的賣台行為,應該加以抵制,透過人民的力量加以制裁。

--

複習前文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一):https://goo.gl/KYD8GK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二):https://goo.gl/ebuUQl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三):https://goo.gl/ok2Rq0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四):https://goo.gl/93XZWI
從華獨走向自由台灣(五):https://goo.gl/VkqAg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