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台商大逃亡,大陸投資終究是一場「夢」或「空」?

台商大逃亡,大陸投資終究是一場「夢」或「空」?

阿湯哥(曾留美多年主修財經,為自由台灣黨終身義工)

早在四年前左右,自由時報即曾揭露一則訊息[1]:由於中國工資等生產成本高漲,正值歐債來襲致使訂單大減,中國台商再度掀起倒閉及逃亡潮。北京清華大學台資企業研究中心一項調查更預測,將有高達半數的廣東台商在五年內可能有倒閉危機。該調查顯示,台商在中國將遭遇越來越多的困難。以勞動成本為例,15年前每位工人月薪僅300人民幣,現在漲了十倍到3000人民幣(約為NT$14,000) (按:今日珠三角的工資恐和台灣基本工資 $22K相當。筆者多年前,曾和一位台灣工業總會的顧問請益工資方面的問題,此人於1970年代起至1990年代期間,任職多家外商製造業高階主管。據其鄭重表示:製造業成本若高於新台幣壹萬元,恐是外商撤離當地的「逃命線」;因為在高於此一數字後,大量勞力密集的產業恐將無利可圖)

其實,自從2010年以後,中國台商營運狀況日益艱困。不是僅在廣東深圳、東莞等地而已,像在福建廈門、漳州等地也是不佳,正面臨苦撐待變中。雖廣東省政府曾提出「騰籠換鳥」計畫,希望能引進高技術、低污染產業,但並不成功。關鍵是協助台商進行轉型升級,應遵循市場機制,而不是單靠官方的行政手段干預,結果將逼走不少台商關廠。後來,珠三角台商陸續出現倒閉潮,另一個台商重鎮的長江三角洲也是慘不忍睹。中國政府只憑公權力就想要求外資企業「騰籠換鳥」,無疑就是空談。治標卻不治本,終究將無法抵擋市場機制的自然淘汰。

參閱今年經濟日報另一篇報導[2]:中國經濟成長由於向下修正、生產成本劇增下,連「製造大省」廣東是首當其衝。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經營,苦不堪言。據表示:今年整體景氣恐難好轉,台商要做製造業需要加裝機器人,或者不如加速轉行改做服務業。珠三角企業「倒閉潮」中,其中東莞被視為大陸製造業的縮影。走進當地厚街的家具大道,部分商家早已大門緊閉,街道冷清。在90年代時候,東莞GDP總額的50%來自台商,目前約占30%

缺工問題現在也沒那麼嚴重,因為訂單減少,無需大量員工生產。現在接單利潤低,能繼續存活者已屬不易,故2016年景氣不樂觀。另一原因是「機器換人」效應逐漸顯現。東莞市政府「一號文」曾指出,直到2018年底,東莞市八成工業企業實現「機器換人」,五年內完成前述項目二千個,將打造先進製造基地。據筆者得知,許多台商若從事勞力密集製造業者,根本無法配合該轉型、升級的計畫,早在2014年「越南514暴動」之前,就已移轉生產基地至平陽、同奈等地,以繼續其「逐水草而居」的經營型態。

東莞台商協會會長翟所領認為台商應加速轉往服務業走,如餐飲、電商等,因為進入門檻低、技術學習快。尤其是餐飲服務業成長速度最快。自古「民以食為天」,台灣美食也是另一項軟實力。2016年尚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五險一金」社保費用繳納將更為嚴格。像是類似從事製鞋的台廠員工數多高達上萬人,每年繳交社保費用動輒人民幣約為5,000萬至1億元間。現在訂單萎縮中又還要繳交此一費用,讓廠商經營備感吃力。無力改為自動化生產,只能縮編人力因應。至於台商在大陸是否將會消失?翟所領說:「你永遠會看到台商,只是以前胖一點,現在這時候瘦一點。」

綜上所述,未來中國台商的生存與永續經營之道,筆者認為恐別無它法,台商將要進行轉型、升級產業,必須同步加強其研發能力,並提升其服務品質;其次提高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生産與製造能力;最後建議運用商貿模式,強化其市場行銷能力,市場除了中國之外,也設法擴及臨近的「東協」國家。與此同時,台商尚要強烈認知並放棄「逐水草」而居的思維,因為中國大陸市場早已進入「微利」時代,沒有暴利可圖,以往台商依靠低廉勞動成本、量産低技術門檻産品獲利的時代,不復存在啦!

參考資料:
[1] 高嘉和、簡明葳。半數廣東台商五年內掀倒閉潮。自由時報2012717日報導。
[2] 蔡敏姿。廣東製造業慘台商拚轉行。經濟日報2016310日,東莞專題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