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保留澳底的「琉球澳」歷史地名

保留澳底的「琉球澳」歷史地名

台灣北社社員 陳宜群

還原史實是尊重歷史的開端。澳底一度曾經是沖繩人的漁場,連鄭芝龍也不敢進犯北台灣。過去卻沒人敢提這段歷史,只提吳沙開蘭跟屏東牡丹社事件。如果不是鄉愿,就是歷史的無知!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與大和解,實在大有必要。

日前筆者出席一場由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歷史。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學者戴寶村教授極力呼籲「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筆者感同身受並深表贊同。舉筆者本身家鄉東北角來說,「澳底」是大家都知道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領台登陸之地,但為何日本軍要挑選「澳底」,真正原因卻沒有幾人知曉!普遍在台灣國內聽到學者專家與民間說詞的多半是「基隆港或淡水港的台灣兵力防備嚴謹」之類,但這種說法還是不夠周延。

 其實,日本軍挑選「澳底」登陸是有其歷史意義。「澳底」本名是「琉球澳」。當地從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便一直有琉球人居住在當地從事農漁業及海上貿易,跟台灣東北角當地平埔族原住民也相處融洽,所以才稱之作「琉球澳」。後來清代吳沙開蘭及設置淡水廳,迫使當地琉球人的勢力日漸淡出。

因此,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選擇在昔日琉球人居住過的「澳底」登陸上岸,有其極大的歷史意義:一方面是收復琉球人村落故土,及較孰悉當地山海地形有利其軍事行動,一方面是宣示台灣跟琉球及日本三國之關係密切。故日本軍從澳底開始攻打,不完全是考量當地防務薄弱,有其務實軍事與政治戰略目的。

 綜言之,筆者認為: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與大和解,實在大有必要。昔日威權統治年代,由於統治者本身有其極端仇日立場,刻意抹去台灣任何跟日本有關的歷史記憶,因此「澳底」鹽寮一地僅有抗日紀念碑。時至今日,貢寮當地也鮮少有人知悉「澳底」本名是「琉球澳」這一段史實,頗令人遺憾。逢值新政府上台推動歷史轉型正義新契機,筆者誠然建議相關單位研議採納,盼未來可在「澳底」加註「琉球澳」,藉此來保存當地固有歷史記憶之原貌。



1895日軍登陸澳底 (照片來源:史蹟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