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香港作為亞洲革命熱點的再思考(一)

香港作為亞洲革命熱點的再思考()

楊徽之

政治改革乃至激烈的革命,通常是基於社會衝突的升高與階級矛盾的鬥爭(姑且套用左派話術)。當社會氛圍一旦不能透過傳統政治機制協調緩和時,趨向混亂與犯罪的社會問題便不可避免。

社運者在謀求理想實踐時得到的共鳴越大,就是傳統政治機構與政治菁英失能的表徵。筆者將這樣的政治環境稱為革命熱點。在這種政局中,社運者將非常容易的能尋到衝撞體制以謀取政治資本的機會。一般而言,一個以說服、理智為前提的開放社會能同時兼顧效率與法治,透過良好而嚴謹的制度和授權處理公領域的公共事務問題。而在一個溝通管道失衡的政治類型裡,舊秩序的衰微所留下的權力真空,就會由一向被視為偏差行為的社運者以異議媒體、組織團體的激烈模式加以填充。這種現象,在第三波民主化運動以及近年的茉莉花革命都有出現。

隨著東亞政局的變動,近年來中國維穩的力道與強度更是不斷增加。香港,這一法治與威權兩新舊秩序觀的政治社會,已完全構成革命熱點的條件。我們可以看見,從反國教和雨傘運動後,香港的政治結構急速趨向不安定。這是自六七暴動以來從未有過的局面。綜觀香港三年內的選戰中,無法有效反映民意的選戰結果已使香港的民主政治大打折扣。一旦民意代表的社會基礎不足,則監督行政機關與立法上都將喪失其代表所該具的合理性。也益使溝通管道窄化。導致社會衝突越加激烈。

香港的境遇值得台灣借鏡。中共的維穩工作上,除了不斷抑制外界對內部壓力的聯繫外,也將香港作為排遣內部壓力的途徑,包括人口殖民、金融經濟等。透過扁平化香港的地位達到威權的控制。

其次,社會結構上,中國成功的背後,是犧牲社會安全網換得的結果。進入本世紀一零年代,種種經濟奇蹟後遺症的併發,使他們必續透過權力的再固化,才能使掌握權力的黨國裙帶集團的既得利益有充分的保衛。

講白了,正是中共政權無論是司法或官僚機關不中立的結果。這終將導致國家機構與人民關係上將日益脆化。目前還未釀成大災,除了因為維穩工作奏效和中國空間廣大使社運者難以組織集結以外,也是因為中共還能以發展中的經濟給人民一個保證。


然而在經濟已經停滯發展的香港,顯然沒有給香港人帶來經濟成長的保證。反而是以黨為核心的政治生態,在中聯辦進入香港且不斷在各政治場合舞弄香港原有的政治模式後,使之提前成為革命熱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