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旅館民宿業營運困境分析與對策


台灣旅館民宿業營運困境分析與對策

阿湯哥「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與「推動台灣公投入聯」理念之堅定支持者

自從小英總統在2016520日上任後,台、中雙邊陷入了情勢空前的險峻而至今無解,致使今日中客少或不來台灣觀光旅遊後,當然無庸置疑連帶地影響台灣旅館民宿業者的營運狀況。反觀地,大家仔細回想在李、扁兩位總統任內,當時中客不來而台灣經濟卻未見變得低或壞,呈現穩健地成長。本文綜合自由時報在46日由蕭玗欣記者的三篇報導:「供過於求全台去年旅宿暴增千家」、「業者心聲》法規天差地別旅館繳稅、民宿減免」以及「學者建議》避免削價競爭做出特色主動出擊」,並參酌產官學三方如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花蓮旅館公會理事長陳義豐、民宿全聯會顧問李奇嶽及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陳家瑜等人的見解與筆者自己觀察的心得,得到相關論述如後。

交通部觀光局公布最新的「觀光旅館營運報告」得知,去(2017)年全台灣觀光旅館住客人數突破1,200萬人(成長僅1.4),但平均住用率竟跌破65%(按:成本會計的經驗法則推估,業者住用率的平均數字通常須高於六成,始能營運的損益兩平點,不致產生賠錢的現象),客房營收不及1億元(下滑9,400萬元)。該報告指出,全台旅館業及民宿業也新增超過千家,房間數暴增逾萬間,旅館民宿業呈現供過於求是造成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試問:果真若在短期內無法獲利,為何仍有這樣多的人願意投入呢?

台灣去(2017)年一般旅館、民宿暨房間數成長統計(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數字如下:一般旅館--原來/新增後家數為3,703/3,885 (+182)、原來/新增後房間數為161,819/170,679 (+8,860);民宿--原來/新增後家數為7,550/8,386 (+836)、原來/新增後房間數為31,266/34,868 (+3,602)。由此得知,旅館業者批評由於法規對於旅館之要求日趨嚴格,造成人事成本較低的民宿反而大量竄起,其申設條件與規範較為寬鬆,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客人增多,但平均營收下降;去年觀光旅館業約新增8家及超過一千個房間數,一般旅館及民宿也新增約1,018家及超過1.2萬個房間數,以民宿增速較快,整體供給量增加,進而影響觀光旅館業之平均住用率與營業收入,故旅宿業兩者呈現強烈的「替代效應」。在旅宿業區域別方面,一般旅館部分去(2017)年宜蘭縣增加43家最多,其次是台北市新增35家;民宿更是大幅地增加,屏東縣去年新增162間,台東縣新增145間,花蓮縣增加108間,澎湖也增加101間。顯示這些縣市屬於台灣旅遊重鎮,故可吸引人潮前往消費。觀光旅館營運報告亦顯示,去年全台觀光旅館平均房價為3,772(2016年為3,827),相較後並無明顯地下跌(僅減少55元,跌幅約為1.44%);在住宿旅客方面,去年約有1,210萬名住宿客,成長幅度為1.4%,本國籍旅客(in-bound)人數最多,佔比約45%,增加率為8.67%,而外籍旅客除中國旅客明顯減少(前言業已敘明得非常的清楚),其他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其他亞洲地區、北美、歐洲、紐澳等地區旅客都有明顯成長,又以韓國成長29.16%最多。為何韓國旅客遽增,應另文探究其中的原因。

雖然整體旅客稍有增加、房價也未見暴跌,但觀光旅館客房平均住用率僅為64.84%,下滑1.55%,其中以高雄地區衰退6.09%最明顯,花蓮地區住用率則跌破五成(表現遠低於平均值),這些事實皆表示當地主政者今後須努力而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至於客房收入為256.05億元,與上年同期比較,減少9,400萬元,此表示該行業若無其他外來新動能的刺激下,其成長可能達到了極限、飽和狀態。旅館多半設在都會區、民宿多在郊區,兩者在市場應有一定區隔,由此了解台灣旅宿市場日趨飽和,恐出現供過於求的現況,故建議其後續投資者應要審慎評估市場狀況,要看長遠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政經情勢演變,不可貿然或率性為之。

以業者觀點觀之,旅宿業之法規天差地別,旅館繳稅、民宿減免,兩者在競爭上是「不公平」的,顯見民宿存有「套利」的空間,其條件較為寬鬆,以利於經營。旅館業除了要繳稅金與人事成本外,還要接受消防法規的限制,但民宿業不適用前述規範,還能運用現在網路訂房的盛行,故可用低價吸引觀光客;加上近年來台灣總體旅客成長動能呈現停滯狀態,各種原因導致旅宿業的產值下滑。由「近3年台灣觀光旅館業營運狀況(2015~2017年底,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觀之,家數分別為118119126;房間數分別為27,69127,72429,353;客房營收分別為(單位:億元)255.5256.9256;住客人數分別為11,983,58911,929,26912,100,154。再細言之,每間客房的年度平均產值(客房營收/房間數,單位為新台幣:)分別為922,682926,634872,143,至去年底平均減少54,491元,其衰退率達到5.88%,不可謂不嚴重也;而每間客房的年度平均人數(住客人數/房間數,單位為人數)分別為432.76430.29412.23,至去年底平均減少18.06人,其衰退率約為4.2%,也算是明顯地在減少住宿人數。光就以花蓮地區來說,目前合法登記的民宿業者超過兩千家,至少提供一萬個房間,幾呈現完全競爭的狀態,可充分應付旅客需求;但非法業者也越來越多,以花蓮一天100團之中客來說,就有高達80團住宿在非法民宿,形成非法業者驅逐合法業者的不公平現象,嚴重衝擊旅館營運。

匿名的墾丁觀光旅館業者抱怨,民宿管理辦法從五間房間數放寬到八間,甚至有一整棟都是民宿,既不受法規限制、成本又低,那裡還有旅館業的空間?幾年前,許多投資客前往墾丁炒作房地產、開設民宿,現在經濟不景氣,中客與國旅客人數大量減少,民宿倒閉近半,墾丁旅宿業無法倖免於難,還是得面臨嚴重的削價競爭。原本預期在2020年以前,國內旅宿業每年都會維持10%的成長動能,今日事與願違,人算不如天算。去年整體國旅客人數衰退,外國觀光客雖有小幅成長,卻無法彌補產值與使用房間數的滑落。台灣此刻整體旅客動能的停滯,若單指民宿太多恐無法解決問題。建議借鏡鄰近的日本,2017年初以開放「住宅宿泊事業法(簡稱為民泊新法)」,此目的為全面性放寬以自宅經營住宿設施之限制,並搭上home-sharing (房屋分享)的觀光潮流與時尚,故現在每年日本的入境旅客皆有明顯成長,不怕旅宿業家數的增加。

學者建議應避免削價競爭,做出特色主動出擊。去(2017)年觀光旅館客房營收嚴重下滑的警訊,業者未見閉門自省其過失或無能,反將矛頭直指法規對民宿及旅館規範不同、國內旅客成長停滯兩大因素所致。筆者認為應走「特色旅宿」的路線,不能總是在「me too」上打轉,應要主動出擊,把市場的「餅」給做大,才是自救之道。近兩年新旅館、民宿的供給增加不少,加上台灣面臨國旅市場衰退、入境旅客持平與房間數增加,故旅客未見明顯增加,造成不同類型住宿產業的「多殺多」慘狀,彼此在削價競爭。以前民宿與旅館客源二者尚能有效地區隔化,市場上彼此互不衝突,但在供需出現不平衡後,旅館遂開始將價格壓低、嚴重擠壓到民宿業者,致使近兩年民宿業者苦撐度日。近年來自從「特色旅宿」興起後,許多遊客會特地前往住宿,故學者建議旅宿業者不要僅當「工具型產業」,應思索如何主動出擊,並設法轉變為「目的型產業」,才能絕地求生,找出一條出路來。亦有業者認為目前中客逐漸縮減中、「新南向」之旅客尚未能在產值上能充分填補空缺,同時國旅市場因內部不景氣,故導致台灣旅宿業產值的萎縮。台灣日前在中客不或少來的風險,旅宿業不是速食,需要長期投資才能有收成的產業,故筆者建議業者多元開發不是僅有「新南向」而已,觀光局近年來積極赴日韓、歐美、中東等地行銷台灣旅遊景致之美,最重要還是要由業者主動出擊,自己走出去開發新客源才是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